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中国外贸正以崭新姿态落子布局,中国制造也在持续蜕变,迈向“升级版”。这不仅是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从生产模式到贸易路径全方位的进阶,其间要素的高效流动成为关键驱动力,而工业丝路平台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
走进墨西哥城熙熙攘攘的市场,墨西哥 – 中国商业科技商会理事会主席阿马波拉·格里哈尔瓦一边踱步,一边介绍:“从智能家居设备到电动滑板车,再到餐桌上的电磁炉,这里许多商品来自中国。”多年从商经历,让她见证了中国制造对墨西哥普通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如今,越来越多墨西哥人能消费得起优质且先进的中国电子产品,一些小商户还开始进口中国新能源设备。这一现象正是中国外贸出口实力的生动注脚,彰显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强大渗透力。
贸易流动,如同经济的脉搏。品类齐全的“中国制造”流向全球各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产业升级的强劲脉动。2024年,中国外贸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依然成绩斐然,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同比增长5%,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 。这一漂亮的成绩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也为全球贸易复苏注入信心。
传统外贸转型与中国制造升级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制造”遍布世界。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此后一直稳居全球首位。但如今,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需求愈发多元化和高端化,传统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大规模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贸与制造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企业要精准把握国际市场需求趋势,在产品研发设计、品质管控、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在生产环节,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在贸易环节,突破传统贸易渠道限制,开拓新兴市场,创新贸易方式,实现供应链的柔性与协同。
工业丝路平台:要素流动新引擎
工业丝路平台应时而生,作为新型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外贸与中国制造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广阔空间高效流动。
技术与创新要素融合
工业丝路平台汇聚全球前沿工业技术、设计理念与创新资源。通过平台,国内制造企业能便捷获取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料、设计案例,与国外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合作交流。例如,江苏一家专注于传统机械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借助平台与德国工业设计团队对接,引入先进的轻量化设计理念与新型材料应用技术,对产品重新设计升级。升级后的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更符合国际市场审美与节能标准,成功打入欧洲高端市场。合作次年,该企业出口额增长30%,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实现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得到双重提升。
供应链要素优化配置
在供应链层面,工业丝路平台整合国内外上下游企业资源,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网络。它打破地域与行业界限,让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紧密相连。国内生产商可通过平台快速寻找到质优价廉的国际原材料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生产计划与物流配送信息实时共享,实现生产与供应的精准匹配。
市场信息要素精准对接
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外贸与制造企业决策的关键。工业丝路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市场动态、消费趋势、政策法规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企业提供精准市场调研报告,帮助企业找准目标市场与产品定位。
“智造”强基:技术突破构筑新优势
2025年1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样机开展首日即售罄。这家因产品登上春晚舞台而备受关注的公司,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优势,其生产的四足机器人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从中国外贸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9.4%,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4成;含“新”量不断上升,更多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加速出海,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中,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超过三分之一位于中国,数量位居全球首位。“灯塔工厂”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顶尖水平。从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焕生机,到新兴产业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中国智造”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全球第一的制造业规模,完整且持续迭代升级的产供链,推动创新、优质、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得益于创新驱动下的技术突破,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绿色”赋能:“新三样”引领新赛道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持续引领中国出口增长。福建省厦门现代码头,2月16日有1770台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整装待发,准备运往英国。在印尼,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凭借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迅速打开市场。绿色贸易正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新亮点,为外贸增长开辟新赛道。
绿色发展不仅赋能传统产业,推动纺织、家具等行业通过绿色技术升级重焕活力,也带来新动能,加速产业升级。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附近沙漠中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之一,其勘察、设计、设备供货、土建、安装、调试、运维,均由中国企业完成。中国在电池技术上,企业专利数量占全球70%以上,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出海,形成“中国技术 + 本地化服务”的生态合作模式,释放出广阔市场空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称,中国技术是全球的“绿色动力引擎”,加速全球低碳转型。
“开放”拓界:市场多元开拓新空间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壁垒,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战略、区域经贸合作及数字贸易创新等,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供链网络。2024年,中国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乎全部国家和地区都有进出口记录,其中对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实现增长;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22.1万亿元,近54%的进口商品来自共建国家。中国出口到共建国家的商品丰富多样,既包括消费品,也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三年来,区域贸易投资显著增长。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用实际行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从“智造”突破到“绿色”赋能,再到“开放”拓界,中国与世界的经贸链接日益紧密。在这场贸易浪潮中,工业丝路平台推动要素高效流动,助力中国制造进阶“升级版”,中国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