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深圳龙岗平湖南铁路货场之内,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项目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铁路物流中心,施工现场塔吊交错林立,1660余名建设人员坚守一线,35台大型机械设备、9台塔吊高效协作,全力向着在雨季来临前完成钢结构主体施工、年内实现项目竣工的目标加速迈进。
该物流中心占地495亩,总投资约90.39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11万平方米,最大单栋仓库面积6.6万平方米,规模居亚洲之首。其盖上工程由13栋物流仓库构成,其中11栋仓库主体采用钢框架结构。截至目前,已完成2176根钢柱、11154根钢梁的吊装作业,楼承板累计铺设192174平方米,钢结构施工完成比例达65%,一座气势恢宏的“钢铁建筑群”已初步成型。
项目创新采用“铁路上盖开发”模式,在维持既有货场功能的同时,向高空拓展55米,着力打造集仓储、转运、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物流城。这一创新性设计,不仅节约土地资源300余亩,还通过引入智能分拣系统、无人化仓储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铁路货站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为工业产品的物流流转筑牢硬件根基。
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的价值,远不止体现在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创新的建设模式上。随着平盐铁路内陆港的建设与接入,这里将构建起公路、铁路、港口无缝衔接的公铁海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届时,货物从盐田港卸船后,1小时内即可直达平湖南进行编组发运,较传统模式节省40%的运输时间。自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中欧班列(深圳)已实现每周2 – 3列的常态化开行,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制成品、电子零部件等工业产品运往45个欧亚国家和地区。未来,该物流中心将成为“一带一路”海铁联运的关键节点,预计到2035年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000万吨,真正实现“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的目标。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与工业丝路平台进行了深度对接。工业丝路平台作为推动工业领域国际合作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全球工业产业链优质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市场资讯、贸易撮合、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依托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工业丝路平台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制更具时效性与成本效益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高效协同。
对于国内工业企业而言,这一系列举措蕴含着巨大的外贸发展优势与商业机遇。在工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时间就是效益。物流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工业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快地送达国际市场,满足客户对时效性的要求,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该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新产品推出周期短,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够助力企业第一时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抢占市场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借助工业丝路平台,企业能够精准对接海外客户,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策略。
在成本控制方面,多式联运模式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工业丝路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则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成本的降低直接转化为企业利润空间的拓展,工业企业借此在价格上更具竞争优势,吸引更多国际订单。无论是大型机械装备的大规模集装箱运输,还是精密电子元器件的小批量多批次灵活发货,企业均可依托该物流中心,探索更为经济合理的运输方案,优化企业成本结构,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此外,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和工业丝路平台协同发力,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推动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为工业企业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商业合作平台,提供丰富的行业资源。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丝路平台,能够便捷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需求趋势,快速调整产品研发方向、生产策略以及产能规划。同时,企业还可在平台上与更多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优化供应链体系,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协同发展,打造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产业链生态。
在全球贸易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项目与工业丝路平台相互配合、协同联动,将成为工业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强劲助推器,助力中国工业外贸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辉煌成就。凭借这一物流枢纽与数字化平台的有力支撑,中国工业企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跨越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