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阳光洒在福建可门港的码头上,随着一声嘹亮的鸣笛,满载3000余吨巴西铁矿石的49051次列车,缓缓从福建可门港铁路支线可门Ⅲ场装车区驶出。这一壮观的场景,不仅拉开了中国首条双股道电气化移动式装车线正式运营的大幕,也标志着我国海铁联运发展步入全新阶段,为企业出海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工业丝路外贸平台凭借自身独特优势,为企业开辟了一条高效的出海通道,二者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我国外贸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创新装车线,重塑海铁联运格局
长久以来,传统的装车楼采用较为繁琐的作业模式。港口堆场中的货物,需通过传送带先送入装车楼的筒仓,之后才能装入货运列车。由于装车楼位置固定,在装车过程中,需要机车牵引着列车缓慢移动,才能将货物依次装入不同车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装车效率也十分低下。
此次投入运营的双股道电气化移动式装车线,给行业带来了突破性变革。中土集团福州勘察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黄飞介绍,双股道电气化移动式装车机能够沿着铁路股道灵活移动,装车时列车保持静止,无需机车牵引,极大简化了装车流程,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这套系统最大装车能力可达每小时4000吨,大大缩短了装车时间。
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赖丰涛指出,货运列车在装运煤炭、铁矿等散货之前,需要在港口专运线上进行检漏堵漏工作,防止货物在运输途中外泄。而双股道电气化移动式装车系统可在任意一条股道列车完成检查后装货,另一条股道上的列车则同步开展检查作业,两者互不干扰。同时,借助智能联动体系,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内就能实现远程操作,不仅大幅减少人力投入,还能确保高精度装车。
货物装载完成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车务段可门站站长吴振兴称,电力机车可直接开进厂区,将列车送至目的地,无需像以往一样换挂内燃机车。这一改变不仅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助力绿色运输,还降低了人力成本,显著提高了货物运达时效。
在这一创新模式的驱动下,温福铁路透堡站至可门港码头的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成功打通。福建港口的海铁联运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通过海铁联运方式进出福建省港口的集装箱达19.79万标箱,同比增长20.7%,大宗散货达2721万吨,同比增长6.4%。
工业丝路平台,搭建出海桥梁
在海铁联运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的同时,企业出海同样离不开专业外贸服务平台的支持。工业丝路外贸平台顺势而生,作为一站式跨境服务平台,它扎根于迪拜这一世界贸易枢纽,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突破出海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工业丝路外贸平台提供精细化服务,让全球贸易触手可及。平台整合了庞大的国际买家数据库与丰富的供应链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迅速、精准地为企业匹配优质合作伙伴,极大地缩短了贸易周期。从企业入驻、产品展示、品牌推广,到贸易沟通、合同签约、货物运输,工业丝路外贸平台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中。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工业丝路外贸平台实现交易流程的智能化,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专业的服务团队提供全天候在线支持,及时响应企业的各种需求,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其“国际管家”服务更是为企业的国际化征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工业丝路外贸平台协助企业快速办理进出口手续,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稳健前行。通过VR实景、社交媒体、专业展会等多元化渠道,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展示与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专业翻译团队打破语言障碍,确保沟通顺畅。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优化供应链,提高物流效率。此外,工业丝路外贸平台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企业快速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动态,实现快速成长。
协同共进,开创外贸新未来
双股道电气化移动式装车线与工业丝路外贸平台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高效的海铁联运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工业丝路外贸平台则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贸易流程,两者共同发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展望未来,随着海铁联运网络的持续完善与工业丝路外贸平台服务的不断升级,将有更多中国企业借助这两大优势,扬帆出海,驶向全球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二者将助力我国外贸事业持续繁荣,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