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03万亿元,增长4.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8%,东盟继续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之位。近年来,在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升温,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不仅是山水相依的好邻居,更是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尤其是在工业产品出口领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产品出口亮点纷呈
在双方经贸往来愈发紧密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的工业产品出口成绩斐然。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4个百分点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此期间,工业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品类持续丰富。
在投资合作稳步提升的进程中,中国对东盟的工业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带动了工业产品出口。截至2024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4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涵盖基础设施、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化工产品等制造业领域,这些投资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工业设备、原材料等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需求,直接促进了中国相关工业产品的出口。
在数字和绿色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当下,相关工业产品出口迎来新机遇。中国与多个东盟国家签署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领域合作备忘录,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也纳入相关专章。在数字经济领域,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电子设备、通信器材等工业产品出口需求增长;在绿色经济领域,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工业产品在东盟市场前景广阔,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带动了中国工业产品的出口。
随着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为工业产品出口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保障。中老铁路客货两旺,今年1月,经由中老铁路运输的进出口货物达47.8万吨,货值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雅万高铁成为“网红”铁路,提升了运输效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截至3月4日,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货物22.6万标箱,同比增幅61.3%。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工业产品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工业产品的出口。
自贸区3.0为工业产品出口助力
2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特别联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双方推动3.0版升级谈判后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签署协定做好准备。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在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实现重要增值,涵盖多个领域。在工业产品出口方面,其在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海关程序及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升级成果,将有效减少工业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提高通关效率。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袁波表示,未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落地见效,在工业产品出口相关领域可重点发力。在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方面,中国与东盟应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工业产品标准互认,减少重复检测和认证,降低企业成本。例如在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领域,尽快实现标准对接,让中国工业产品更顺畅地进入东盟市场。
在海关程序及贸易便利化方面,双方可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通过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无纸化通关,缩短工业产品的通关时间,提升贸易效率,增强中国工业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面向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工业产品出口领域携手前行,在自贸区3.0版等利好政策推动下,不断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而工业丝路平台在此进程中也将发挥关键作用。工业丝路平台凭借其整合资源、搭建桥梁的能力,能进一步汇聚中国与东盟工业产品供需信息,为双方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借助平台的数字化优势,可实时跟踪工业产品贸易动态,优化物流配送方案,助力双方工业产品贸易突破地域与信息限制,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赢,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