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浐灞国际港,西安国际港站是一片繁忙而充满活力的景象。一列列中欧班列(西安),承载着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和各地特色货物,从这里有序驶出,向着遥远的欧洲和中亚地区进发。这一趟趟钢铁驼队,不仅连接起了欧亚大陆的商贸往来,还在不断书写着运输传奇,频频刷新纪录。
步入2025年,西安国际港站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单日装车数屡屡突破新高,最高达1314车,彰显出其强大的货物承载与运输组织能力。2月28日,24列中欧班列在这里或发出或抵达,平均每小时一趟,繁忙程度令人惊叹。
中欧班列(西安)之所以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高效的物流网络功不可没。西安国际港站积极与沿海港口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铁海联运的模式,将海上运输与铁路运输有机结合。目前,已与青岛、宁波等多个沿海港口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这意味着货物可以从沿海地区快速转运至西安,再通过西安国际港站发往欧亚各地。以工业产品出口为例,许多原本依赖海运出口到欧洲的电子设备、机械零件等,现在借助铁海联运和中欧班列,运输时间大幅缩短。从浙江等地出发的货物,通过“西安港+跨里海”线路,15天左右即可抵达欧洲,相较于传统海运40多天的时长,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让企业能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中欧班列(西安)装上了“智慧大脑”。过去,繁琐的纸质单据和复杂的审核流程常常导致货物在口岸长时间停留。如今,数字化平台让铁路与海关数据实现无缝对接,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货物信息和运输需求,自动匹配最佳运力。曾经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的口岸审核,现在仅需3小时就能完成集装箱的换装等一系列流程。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据统计,中欧班列智能订舱平台使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20%,返程货物分拨站点的增加又进一步降低了10%的运费。高效的物流运作让企业的货运量实现飞跃式增长,像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去年发往中亚的货柜从1200柜激增至4000柜,更多企业敢于承接急单,在国际物流市场中抢占先机。
多方向多通道战略,为中欧班列(西安)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市场需求,中欧班列(西安)积极开辟新通道。向西,跨里海线路有效避开了传统通道的拥堵,保障货物运输的顺畅;向南,在建的中吉乌铁路未来将打开通往南亚市场的大门,拓展新的贸易空间;向北,“西安—塔什干”快线将运输时间缩短近半。今年1月,首列西安至塔什干的“5日达”中欧班列成功开行,其运输时效接近空运,成本却仅为空运的三分之一,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物流选择,吸引了更多工业产品选择中欧班列出口。
中欧班列(西安)的发展,也是国际合作共赢的生动体现。以中哈合作为例,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的建成与运营,不仅为哈方带来了超过15万吨的过境货物,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推动了中哈铁路“一单制”标准的制定,成为沿线国家合作的典范。这种从基础设施联通到规则互认的全方位合作,让沿线国家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真正让“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欧班列(西安)的辉煌成绩,是我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缩影。未来,随着全球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以及国际合作的日益深化,中欧班列(西安)必将在国际物流舞台上继续闪耀,为我国与欧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友好交流做出更大贡献,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工业丝路平台顺势而起,凭借数字化手段,整合工业产业链资源,为中欧班列(西安)所承载的工业产品提供从生产端到运输端的全流程优化服务。通过该平台,工业企业能更精准地对接国际市场需求,更高效地调配物流资源,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西安)在工业产品运输领域的效能,助力其在推动工业贸易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